一、什么是心理亞健康:
根據世衛組織的定義,心理亞健康是指在環境影響下由遺傳和先天條件所決定的心理特征(如性格、喜好、情感、智力、承受力等等)造成的健康問題,是介于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之間的中間狀態。主要表現為不明原因的腦力疲勞、情感障礙、思維紊亂、恐慌、焦慮、自卑以及神經質、冷漠、孤獨、輕率,甚至產生自殺念頭等。調查顯示,我國有60%以上的人處于心理亞健康狀態。
二、心理亞健康的十大典型癥狀:
1、經常感到不開心,對任何事情(包括之前特別喜愛的事情)都缺乏興趣。
2、沒有原因的情緒煩躁以及緊張,不能集中注意力。
3、不能表達自己,很難與其他人建立朋友關系。
4、有意回避社交場合,做任何事都是自己一人完成。
5、敏感,經常與周圍的人發生不愉快。
6、多疑,總是感覺別人在議論自己。
7、經常因為小事與他人發生爭執。
8、睡眠不好,經常入睡困難。
9、工作效率下降,學習成績不如從前。
10、有輕生的念頭,覺得活著沒意思。
三、心理亞健康的危害:
1、易于產生疾病。
2、學習、工作效率降低。
3、生活質量下降。
4、具有自殺傾向。
5、家庭傷害的危險性增加。
6、碰到高度刺激容易猝死。
由此看來,心理亞健康比軀體疾病對我們的影響大,有研究顯示,至少有三分之一的輟學、失業、失戀、家庭矛盾、離婚、人際關系糾紛等生活事件的直接原因就是心理亞健康。
四、心理亞健康的治療方法:
30%的心理亞健康通過咨詢、交流得到有效改善;70%的心理亞健康通過系統心理治療就可以走出痛苦陰影。
1、心理治療:一種以聆聽、交談為主的治療手段,目的是使來訪者改善心理健康狀態,提高抵御壓力的能力,重建自信心、更好的認識自我。
2、自我調節法:
(1)想象脫敏法:用心理想象引起焦慮或恐懼的事物來逐步脫敏。
(2)疏泄療法:利用或創造各種情境,把壓抑的情緒抒發宣泄出來,以減輕心理壓力,從而較好的適應社會環境。
(3)放松訓練法:有意識的放松全身肌肉,并因此而產生舒適的感覺和平靜安寧的心理狀態,克服不良情緒。
(4)音樂療法:用音樂陶冶性情,調整心境的心理保健法。
五、心理亞健康的調治原則:
1、面對現實、接受現實。
能正確的認識現實、分析現實,并主動地去適應現實,進而去改造現實,而不是一味的逃避現實。對周圍的事物和環境能作出客觀的認識和評價并與現實環境保持良好的接觸。
2、調整心態、控制情緒。
能適當地表達和控制自己的情緒,對于無法得到的東西不過于貪求,爭取在社會規范允許范圍內滿足自己的各種需求,對于自己能得到的一切感到滿意。
3、了解自我、悅納自我。
對自己的能力、性格、情緒和優缺點能做出恰當、客觀的評價,對自己不提出苛刻的非分期望與要求,切合實際的制定自己的生活目標和理想,努力發展自身潛能、即使對自己無法補救的缺陷,也能安然處之。
4、接受他人、善與人處。
從實際出發去認識別人存在的重要性,做到為他人所理解,為他人和集體所接受,能與他人相互溝通和交往,人際關系協調和諧,在生活小集體中能融為一體,樂群性強,既能在與摯友間相聚之時共歡樂,也能在獨處沉思之時而無孤獨之感。
5、熱愛生活、樂于工作學習。
珍惜和熱愛生活,積極投身于生活,在生活中盡情享受人生樂趣。在工作和學習中盡自己努力發揮自己的個性及聰明才智,并從成果中獲得滿足和喜悅,把工作學習當作是樂趣而不是負擔。
人吃五谷雜糧,難免會生病,同樣,身處如此復雜的社會環境,沒有誰的心靈永遠一塵不染,學會與自己相處、學會與別人相處、學會與自然相處,幸福人生,從心開始!(縣心理衛生協會 潘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