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縣科學技術協會
新中國成立后,永春縣先后設立縣、鄉(公社)、村(大隊)、場、廠科技協會和各種專門學會、研究會。1956年4月成立縣科學技術普及協會,1960年3月改為縣科學技術協會(簡稱縣科協),配備副主任1人。在國家經濟暫時困難時期停止活動。1979年2月,中共永春縣委發文,恢復縣科學技術協會組織。協會委員由林多麗等25人組成,并任命林多麗為科協主席。曾漢英為科協副主席。黃翼慎為科協秘書。1981年9月17日至19日,召開縣科協第二次代表大會,代表200人。這次代表大會通過《永春縣科學技術協會章程》《永春縣自然科學專門學會組織通則》《永春縣基層科普協會試行通則(草案)》(1983年2月,縣科協全委擴大會修訂改為《永春縣農村基層科學技術協會組織通則》);選出縣科協委員33人,推選主席1人,副主席5人(其中專職1人),配備專職干部2人。1984年設秘書長1人。1985年專職干部增至5人,職工1人。林多麗、黃翼慎先后任主席。至2010年縣科學技術協會,下設三個工作機構即永春縣科技咨詢服務中心(1984年成立)、農函大永春分校(1992年成立)、永春縣反邪教協會(2005年3月成立)。
從1988年起任主席:
黃翼慎(1988年1月~1993年9月);
洪長益(1994年5月~1999年1月);
梁文光(1999年5月~2011年12月);
陳國成(2012年9月~ )。
協會歷任副主席(副主任科員):
黃翼慎,1981年9月~1988年1月任副主席。
劉孔永,1981年9月~1988年1月任副主席。
周國彬,1981年9月~1988年1月任副主席。
王群蛟,1981年9月~1988年1月任副主席。
蘇征勝,1981年9月~1988年1月任副主席。
康儒南,1994年5月~1996年9月任副主席。
蘇映前,1994年5月~1996年9月任副主席。
潘賢輝,1995年2月~1999年5月任常務副主席。
1999年5月~2002年12月任副主席。
葉玉杭,1996年9月~2009年3月任副主席。
黃麗娜,2000年1月~2010年6月任副主席。
康文興,2008年5月~2012年9月任常務副主席。
陳鵬飛,2009年4月~ 任副主席。
(二)專業學會(協會、研究會)
1982年1月,永春化肥廠成立科學技術協會,會員130人;1985年1月,北硿華僑茶果場成立科學技術協會,會員50人。
至2000年全縣成立31個縣級學會(協會、研究會),其中學會20個、協會4個、研究會7個,還有廠礦科協7個。學會有農、林、園藝、畜牧獸醫、農機、水利工程、機械工程、輕工業、煤炭、二輕、電機工程、建筑工程、中醫、醫藥衛生、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計算機學會,以及科普創作、青少年科技輔導員、機動車輛行業、鄉鎮企業科學技術協會;研究會有柑桔、茶葉、食用菌、蔬菜、水產、水果貯藏保鮮、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場礦科協有化肥廠、縣煤礦、水電設備廠、輕機廠、北硿華僑茶果場、碧卿林場、天湖山礦務局科協。
根據國務院《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對原有縣級學會(研究會)由縣民政局進行重新登記。至2005年8月有注冊登記的縣級學會(研究會)有19個,其中協會15個、研究會4個,還有廠礦科協4個。協會有農、林、園藝、水利、畜牧獸醫、煤炭、中醫藥、藥學會,有機動車輛維修行業、粉末冶金、花卉、野生動物保護、鵪鶉飼養和管理技術、縣老科技工作者、縣反邪教協會;研究會有食用菌、水產、玉斗鎮茶葉、湖洋鎮茶葉研究會;廠礦科協有天湖山、碧卿林場、化肥廠、縣煤礦科協。從1979年至1985年,先后恢復和成立21個縣級專業學會、協會和4個專業研究會,擁有會員1167人;22個鄉(鎮)也先后成立各種專業研究會72個,有會員621人。
縣級學會(協會、研究會)(截止2012年12月)
名 稱 |
成立時間 (年、月) |
會員人數 |
會 址 |
畜牧獸醫學會 |
1958 |
44 |
獸醫站 |
農學會 |
1979 |
61 |
農業局 |
林業學會 |
1979.7 |
39 |
林業局 |
水利學會 |
1979.7 |
38 |
水電局 |
園藝學會 |
1979 |
60 |
經作局 |
中醫學會 |
1979.7 |
58 |
衛生局 |
醫藥衛生學會 |
1979 |
84 |
衛生局 |
建筑工程學會 |
1979 |
41 |
建委 |
數學學會 |
1980 |
91 |
教師進修學校 |
物理學會 |
1980 |
41 |
教師進修學校 |
化學學會 |
1980 |
40 |
教師進修學校 |
生物學會 |
1980 |
35 |
教師進修學校 |
地理學會 |
1980.6 |
22 |
地震辦 |
科普創作協會 |
1980.6 |
42 |
縣委宣傳部 |
機械工程學會 |
1981.4 |
29 |
經委 |
輕工業學會 |
1981.4 |
26 |
經委 |
煤炭學會 |
1981.4 |
22 |
煤炭公司 |
二輕學會 |
1981.5 |
28 |
二輕局 |
農機學會 |
1982.12 |
22 |
農機局 |
電機工程學會 |
1983.8 |
98 |
水電局 |
青少年科技輔導協會 |
1983.10 |
80 |
教師進修學校 |
茶葉研究會 |
1984.6 |
13 |
茶葉公司 |
柑桔研究會 |
1984.6 |
12 |
經作局 |
水產研究會 |
1984.6 |
9 |
水產技術推廣站 |
食用菌研究會 |
1984.9 |
75 |
食用菌技術服務公司 |
永春縣農學會 |
1979.5 |
136 |
農業局 |
永春縣園藝學會 |
1980.3 |
33/158 |
農業局 |
永春縣水產研究會 |
1982.10 |
2/52 |
縣水技站 |
永春縣畜牧獸醫學會 |
1982.9 |
23/110 |
縣獸醫站 |
永春縣水利學會 |
1985.12 |
80 |
水利局 |
福建省永春縣林學會 |
1982.1 |
1/104 |
林業局 |
永春縣花卉協會 |
2002.1 |
5/56 |
林業局 |
永春縣食用菌研究會 |
1982.1 |
19/89 |
縣農辦 |
永春縣煤炭學會 |
1983.1 |
2/50 |
桃城環城路112號 |
永春縣中醫藥學會 |
1983.11 |
75 |
縣中醫院 |
永春縣粉末冶金協會 |
2002.10 |
5/56 |
二輕總會 |
永春縣野生動物保護協會 |
2003.06 |
109 |
縣林業局 |
永春縣藥學會 |
2003.9 |
12/120 |
縣藥監局 |
永春縣老科協 |
2004.9 |
1/72 |
夕陽紅大廈 |
永春縣反邪教協會 |
2005.3 |
70 |
縣科協 |
永春縣質量技術監督協會 |
2007.3 |
80/23 |
質量技術監督局 |
永春縣心理衛生協會 |
2010.6 |
60 |
永春僑中心理咨詢中心 |
農技協(截止2012年12月)
名 稱 |
成立時間 (年、月) |
會員人數 |
會 址 |
永春縣玉斗鎮茶葉研究會 |
2004.5 |
56 |
玉斗鎮政府 |
永春湖洋鎮茶葉研究會 |
2005.6 |
94 |
湖洋鎮政府 |
永春呈祥鄉食用菌研究會 |
2005.9 |
50 |
呈祥鄉政府 |
永春呈祥鄉茶葉研究會 |
2005.9 |
50 |
呈祥鄉政府 |
永春呈祥鄉佛手瓜研究會 |
2005.9 |
50 |
呈祥鄉政府 |
永春縣一都鎮竹業協會 |
2006.3 |
75 |
一都鎮林業站 |
永春縣東關鎮冬瓜協會 |
2006.1 |
57 |
東關鎮政府 |
永春縣橫口鄉茶農協會 |
2006.3 |
98 |
橫口鄉政府 |
永春縣五里街鎮種豬協會 |
2006.3 |
5/50 |
五里街鎮政府 |
五里街鎮閩南水仙研究會 |
2006.3 |
50 |
五里街鎮政府 |
五里街鎮沼氣開發利用研究會 |
2006.4 |
5/50 |
五里街鎮政府 |
永春錦斗鎮佛手瓜研究會 |
2007.6 |
55 |
錦斗鎮政府 |
坑仔口鎮茶葉專業研究會 |
2007.4 |
63 |
坑仔口鎮政府 |
石鼓鎮吾江村麻竹協會 |
2011.12 |
5/50 |
吾江村部 |
永春蘇坑鎮油茶產業協會 |
2011.04 |
4/50 |
蘇坑鎮政府 |
永春達埔鎮油茶產業協會 |
2011.10 |
50 |
達埔鎮政府 |
岵山鎮茂霞村荔枝協會 |
2012.11 |
50 |
岵山鎮茂霞村 |
企業科協(截止2012年12月)
名 稱 |
會 址 |
負責人 |
天湖山煤礦科協 |
下洋天湖山 |
陳 晞 |
碧卿林場科協 |
永春碧卿林場 |
吳金洪 |
縣煤礦科協 |
下洋鎮南湖 |
劉耀華 |
化肥廠科協 |
石鼓社山 |
陳其超 |
工業區管委會科協 |
永春縣工業園區 |
劉征哲 |
(三)鄉鎮科學技術協會
縣科協下屬有廠、場、鄉(鎮或公社)基層科協和縣、鄉各種專業學會、研究會。1981年11月,蓬壺公社成立全縣第一個公社科普協會(1984年改稱鄉科普協會),同年12月,湖洋公社成立科普協會。到1983年11月,全縣22個公社(鎮)都成立科普協會,會員1602人。1984年5月,湖洋公社桃源大隊成立全縣第一大隊級科協。到1985年底,全縣已有104個村成立科協分會,占全縣總村數的46%。
1982年9月貫徹中央精神,要求各公社建立科學技術普及協會,截至1983年底,全縣22個公社成立科普協會。1984年縣委要求各公社科普協會應配備專職秘書長。
1985年各公社科學技術普及協會改名為科學技術協會,機構沒有發生變化,歷屆科協主席多數由分管的科技副鎮(鄉)長擔任。鄉鎮科協負責鄉鎮科學普及等相關工作。
1984年10月縣委發出文件要求各村(大隊)建立科普分會,使得全縣上下有了健全的科普網絡。
二、代表大會
1981年9月17~19日,召開縣科協第二次代表大會,代表200人,特邀代表20人,會議選舉產生縣科協第二屆委員會委員33名,林多麗任主席。修訂通過《永春縣科學技術協會章程》《永春縣科學技術協會自然科學專門學會組織通則》《永春縣基層科普協會試行通則》。
1988年1月28日~29日,召開縣科協第三次代表大會,代表190人,特邀代表60人。會議選舉產生縣科協第三屆委員會委員25名、常務委員9名。黃翼慎當選為主席。
1994年5月9~10日,召開縣科協第四次代表大會,代表106人,特邀代表14人,選舉產生縣科協第四屆委員會委員28名、常務委員12名,洪長益當選為主席。
1999年5月27~28日,召開縣科協第五次代表大會,代表107名,特邀代表30人,會議選舉產生縣科協第五屆委員會委員27名、常務委員12名,梁文光當選為主席。
2004年12月9~10日,召開縣科協第六次代表大會,代表118名,特邀代表30名,會議選舉產生縣科協第六屆委員會委員31名、常務委員會委員12名,梁文光當選為主席。
2012年12月5日,召開縣科協第七次代表大會,代表117名,特邀代表30人,會議選舉產生縣科協第七屆委員會委員31名、常務委員13名,陳國成當選為主席。
三、主要活動
永春科學技術傳遞,長期靠科技著作、拜師學藝或民間互教互學,代代相傳。新中國成立后,采取各種形式開展科普宣傳,舉辦展覽,培訓人員,推廣科學種田、科學務工。1979年起,科研組織逐步完善,科普工作開始走向社會化、網絡化。
(一)科普宣傳
清末,新學校是傳授科技的場地,民國期間的《崇道報》《永聲報》《永春日報》設專欄宣傳破除迷信、防治疾病、推廣作物良種。
1950年起,縣文化館和各區、鄉(公社)文化站先后設立科普宣傳欄。60年代,縣農業局編印《永春農業科技》,每年出版10至12期。1979年開始,縣科委、科協不定期編印《科技參考資料》《永春科技》《科技宣傳材料》《永春科技信息》《永春科普》(四開四版)和《家庭養雞》、《農村實用技術手冊》等刊物和小冊子,發給縣廣播站和各社隊(鄉村)、企業、文化站、科技專業戶參考選用,宣傳推廣。各公社(鄉鎮)建立科普宣傳站經常性地宣傳科技知識。東平、蓬壺、湖洋、玉斗、一都、石鼓等衛生院設立科普衛生宣傳欄,全縣120多個大隊(村)設黑板報??破諏诘闹饕獌热萦修r業科技知識、多種經營技術、科技成果推廣應用、工業新技術新工藝、國內外科技動態、計劃生育、醫藥衛生、生活科技、科學趣聞等??h廣播站從1978年9月開始,每周廣播農業科技知識2次;1981年起,每周增加“為您服務”節目2次,廣播生活科技知識。
1982年,縣科協成立一支兼職科教電影隊,購置一臺16毫米電影放映機。至1988年下鄉、下廠放映《科學育秧》《蘑菇》《殺蚜素》《廣柑的貯藏》《森林與水土保持》《計劃生育》《節柴灶》《安全用電》等科教影片150多場。
1983年9月,縣科協、農業技術推廣站、畜牧獸醫站、經濟作物局、新華書店等20多個單位,和縣農學會、畜牧獸醫學會、電機工程學會等7個學術團體的科技人員,在墟日往蓬壺、達埔等地,利用圖片和實物標本向農民傳授科技知識,出售科普圖書、資料,接受群眾科技咨詢,解決生產中的疑難問題。有的專業學會,每年舉辦學術年會,交流學術成果,同時,還邀請外地學者、專家來縣作學術報告。
部分年規模較大的學術報告會
時 間 |
專 題 |
主講人 |
聽講人數 |
1979.4 |
柑桔病毒及黃龍病防治 |
彭加木 |
450 |
1979 |
關于柑桔生產與生態平衡 |
李來榮 |
270 |
1979 |
柑桔栽培技術 |
劉少仲 |
230 |
1979 |
心血管疾病防治 |
林應望 |
100 |
1980.10 |
丘陵山區綜合開發利用 |
李來榮 |
250 |
1981 |
傳達“考察澳大利亞”報告及柑桔生產發展 |
沈兆敏 |
150 |
1982.7 |
防治嬰兒肉毒中毒 |
陳玉濤 |
132 |
1983 |
電腦技術及其應用 |
林善國 |
500 |
1985.7 |
現代化企業管理基本知識 |
陳一哲 李輪煥 |
49 |
全縣科普宣傳工作主要針對未成年人、農民、城鎮勞動人口、領導干部和公務員四大重點人群開展科普宣傳活動。每年5月第三周為科技人才活動周,每年9月第三周周末為科普活動日,在此活動期間廣泛開展“科技與老年人”“科技進校園”“科技進社區”“科技進企業”“科技進軍營”等科技活動。牛姆林1999年8月被省委宣傳部、省科協授予省科普教育基地。1999年由中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省科協等16個部門聯辦全國首家農村科技文化園——蓬壺農村科技文化園,至2004年6月被省委宣傳部、省科協授予省級科普教育基地。1994年、1995年、1996年縣科協三次被省科協評為先進單位。2001年6月,永春縣被中國科協授予首批“全國科普示范縣”稱號。2002年末,面對突如其來的非典和2003年禽流感疫情,開展“依靠科學、戰勝非典”、防治禽流感等活動。期間印制發放《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的預防》宣傳畫12.4萬張;編印發放《預防非典知識手冊》5千冊;錄制發放非典知識光盤542張。2006年縣城溪濱路科普畫廊被省科協評為全省示范科普畫廊。永春縣科普宣傳工作,帶動全民科學素質的全面提高。1996年張貽倫(時任中共縣委書記)被省科協授予“哈曼尼”科普獎。2004年11月梁文光被省科協授予優秀縣級科協主席。
2006年起繼續辦好每年四期《永春科普》報,不斷更新永春科普網站,發揮網絡快捷高效功能;從縣廣播電視臺每周三個科普專題欄目《桃溪晚霞》《百姓生活》《衛生與健康》輪流滾動播出,《永春新聞》從2008年9月1日起每周一播出《科普大蓬車》節目,2009年、2010年,通過組織科技工作者、科普志愿者開展以科普進社區、進鄉村、進企業、進校園、進軍營的科普“五進”活動。堅持開展一年一度的科技活動周和科普日活動,宣傳《科普法》,開展科技、文化、衛生、法律“四下鄉”活動,堅持參與“讀書周”活動,進行“科普帶頭人”評比表彰。2010年,永春縣參加市科協等單位聯合舉辦航??破罩R電視大賽,獲第二名。
(二)學術交流
1984年舉辦振興永春經濟出謀獻策討論會。
永春縣科協于1985年元月被中國科協授予全國農村科普工作先進集體,1987年8月被中國科協等中央六部委評為“全國農村科教電影匯映日活動”先進單位。1985年元月縣科協被省科協評為先進單位。2004年9月,縣中醫藥學會承辦第七屆中國泉州——東南亞中醫藥研討會。2008~2010年,連續三年舉“5·18玉斗鎮品茶能手選拔賽”“制茶、品茶技術交流會”及專家品評會和茶葉購銷洽談會等活動,提高茶農的品茶水平和制茶技術,建立茶農、茶商與專家的技術交流平臺。
(三)技術培訓
過去,農業品種的改良,工業新工藝的引進,主要靠個人傳授。新中國成立以后,農業引進和推廣新品種、新技術,工業從純手工操作到機械作業,都重視人員培訓??h農業部門經常舉辦短訓班,培訓農技人員。1976年試種雜交水稻時,開辦制種技術訓練班,歷時一個月。1979年和1980年,分別在石鼓、達埔舉辦山地柑桔裁培技術訓練班,傳授柑桔嫁接技術和果園管理技術,學員200多人。1982年在全縣22個公社舉辦100個科普學習班,學員2470人。湖洋、石鼓、東平、五里街、介福等公社的科普夜校(班),先后舉辦水稻病蟲害防治、晚稻中后期田間管理、柑桔茶葉的栽培與管理、小麥田前期管理技術、農村安全用電常識等講座,結合各農事季節,傳授科技知識。1984年,縣、鄉、村、組四級農科網培訓人員2410人次??h科委結合科技扶貧和科技示范鄉鎮工作,每年舉辦多期實用技術培訓,推廣全縣科技成果。
農民技術培訓,主要由農業部門牽頭負責實施;城鎮居民技術培訓,主要由勞動部門牽頭負責實施。依托縣職業中專學校、農函大、鄉鎮文技學校、私營企業等陣地,開展各種形式的勞動職業技能培訓。社區干部、村干部培訓,主要由縣委組織部牽頭負責實施。依托縣委黨校舉辦村黨支部書記、村(居)委會主任培訓。
領導干部、公務員培訓,主要由組織、人事部門牽頭實施??h委依托縣委中心學習組學習,邀請高校專家學者授課,對領導干部進行培訓;組織部依托縣委黨校舉辦科級干部、后備干部培訓班進行培訓;人事部門每年對廣大干部、職工實施繼續教育工程,舉辦《公務員法》《電子政務》《創新能力與職業道德》《現代科技知識》《辦公自動化》等培訓。
2006年至2008年,永春縣以連續被農業部確定為全國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項目實施縣為契機,科學安排培訓內容、編印培訓教材,動員全縣科技人員開展“跨世紀青年農民培訓”“綠色證書培訓”和一系列農村實用技術培訓。2008年全縣開辦各類培訓41期,教師進村入戶現場技術指導60次,接受各類培訓和指導的農民達5萬多人次,印發各種教村4萬多份。同年,開展各種形式的勞動預備制培訓、再就業培訓、創業培訓、職業技能培訓、崗位練兵和職業技能大賽活動等50多場次,受訓率達83%以上。
2009年和2010年,每年配合人事部門組織機關干部參加科技活動周、科普日科技下鄉和科普知識競賽等活動,不斷深化《公務員法》教育培訓,全面完成全縣專業技術人員和機關事業單位工勤人員的繼續教育;實施新型農民培訓工程,動員全縣科技人員開展“青年農民培訓”“綠色證書培訓”和一系列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分別開辦各類培訓17期和15期,教師入戶現場技術指導68次和74次,接受各類培訓和指導農民達3萬多人次。這兩年,分別在全縣兩個省級相對薄弱村和五個市級薄弱村開展“一個培訓班,培養一名大學生村官,資助一名貧困生”的“三個一”工程,進一步帶動薄弱村科學素質行動的實施。
(四)青少年科技教育
重視青少年科普,一是聘請老科技工作者對校外青少年講解科技知識。二是對于在校學生主要由教育部門負責牽頭實施,科協經常與教育部門聯系舉辦相關科技教育活動。每年舉辦“科技進校園”“小發明”“小論文”“科技小制作”“大手拉小手”“科技校會”“科技興趣小組”“科技夏令營”“科技創新大賽”,及不定期舉行科技論文評選活動。2001年7月蓬壺學區林小江獲第二屆全國教育工作者發明創造科技創作展評二等獎。2002年7月桃城學區臥龍學校的《生物標本采、制、種、養活動》獲第十七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組委會表彰的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二等獎。2006年8月,桃溪小學周允煌科幻畫作品《礦難搶救器》獲第二十一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組委會表彰的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2008年,全縣有學生3萬多人參與科普活動,征集科技創新大賽科技項目作品32件,科幻畫作品102幅,科技實踐活動項目2個,桃溪小學呂凡瑜科幻畫作品《神奇的礦樹》在第23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獲一等獎;鵬翔小學劉逸冰的《地熱能轉化器》獲第23屆福建省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二等獎;同年全縣有14個作品在第五屆泉州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獲獎;永春職業中專學校被授予“泉州市青少年科技教育示范學?!狈Q號。
2009年,全縣鎮村開展“一站一欄一員”“三個一”工程;完善國家級“中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九九農村科技文化園”和省級科普教育基地——牛姆林配套功能設施,加強建設福建省農函大永特分校、永春僑中等8所科技教育示范學校、科普特色學校;建設各鄉鎮科普學?;蚩破眨▓D書)活動室,縣青少年活動中心的青少年科技工作室。2010年,縣科協和教育等部門經常舉行“科技興趣小組”“科技校會”“科技小制作、小發明、小論文”“科技創新大賽”“校園科普藝術節”等科技進校園活動。這年,全縣有學生3500多人次參與科普活動,征集科技創新大賽科技項目作品65件,科幻畫作品97幅,科技實踐活動項目8個,有29個作品在第七屆泉州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獲獎,坑仔口中心小學官淑芬被評為優秀輔導老師。同年,永春縣有2幅科幻作品在第25屆福建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獲二等獎。各鄉鎮科普活動室增加圖書、音響、電視等科普宣傳設施;縣屬各小學科技活動室、縣青少年活動中心和桃溪社區青少年科技工作室成為青少年從小學科學、用科學的陣地。
(五)農函大函授教育
1991年4月成立“福建省農村致富技術函授大學永春輔導站”。1992年5月成立“福建省農村致富技術函授大學永春分?!?。2001年省科技成人中專先例在永春縣科技文化園創辦成人中專班。1991年至2005年共招生15屆,開辦《村務管理》《經管》等專業,學員16545人。1993年、1996年、1998年、2001年農函大永春分校4次被省科協、省委農辦、省農函大評為先進單位;東關、下洋、東平鎮農函大輔導站被市科協、市農函大評為先進單位,全縣有10名學員獲市農函大優秀學員稱號;顏志楠、林金田、蘇天恭、李建國、李春秋、尤樂群、李志平、藍志明、姚進仕獲省農函大優秀學員稱號;周文瀚、鄭文龍、黃永平獲省農函大優秀教師稱號,全縣有10多人次獲市農函大優秀教師稱號;梁文光、林芳業分別于2001年12月和2005年2月被省科協、省委農辦、省農函大評為先進工作者,同期,全縣有13名被市農函大評為先進工作者。2006年至2008年,農函大永春分校和永特分校共招生69人,開辦面授輔導班53個班次,涉及15個專業,參訓2045人。同年,農函大永春分校被中國農函大評為先進單位。2009年提高農函大永春分校辦學水平,全年共完成招生162人,開辦面授輔導班17班次,涉及5個專業,參訓人數876人。
(六)科技咨詢
1981年春,蓬壺農技站在公社文化站、供銷社、水電站配合下,建立農業技術咨詢服務站,每月逢一、五共六天,派農技員值班,備有各種作物標本,向社員講解品種、植保技術知識,開展農業技術咨詢,還常下鄉巡回,解決社員有關農技難題。
1984年7月,成立縣科技咨詢服務中心。同年10月,接受城郊磚陶廠以煤代柴燒青瓦的技術咨詢。該廠試驗16次均告失敗,縣科技咨詢服務中心設計新的試驗方案,組織14個單位28名科技人員到廠進行技術攻關,終于獲得成功??h科技咨詢服務中心還為建設白水泥廠(未建)提供論證報告,為柑桔全果加工、永春縣資源技術綜合開發、甜葉菊甙的提?。ㄎ唇◤S)等課題,提供科技信息和技術論證。
此外,1982年,縣科委、科協與蓬壺、湖洋科普協會分別建立了威萊姆斯大豆、花生、雜交早稻優良品種的科技示范戶180多戶,并同10多戶社員簽訂10多畝“一豆一稻”耕作制度改革的技術承包合同,推廣科學種田。
70~80年代,全縣科普工作逐漸形成網絡化,主要網絡有:
縣科學技術協會及其所屬的科技咨詢中心、科教電影隊、專業學會(協會)和研究會、鄉(鎮)和廠礦科協以及村科協分會;農、林、水系統的縣、鄉(鎮)農技站和村、村民小組農科組,縣農業科學研究所,縣水產技術推廣站,縣經濟作物技術推廣站,縣柑桔科學研究所,縣林業技術指導站,縣林業科學研究所,縣農業機械研究所;文化系統的縣和鄉(鎮)廣播站,縣電影公司和鄉(鎮)電影隊,縣文化館和鄉(鎮)文化站;衛生系統的縣醫學科學研究所,縣計劃生育咨詢服務站;商業、供銷系統的技術服務站(店)。
改革開放開始,永春縣積極申報科普惠農興村項目,抓好科普示范基地建設,發揮其帶動、輻射、示范作用。2008年永春縣有泉州綠色食品蘆柑生產示范基地,省級蘆柑標準化生產基地——天馬山柑桔場獲全國科普惠農興村先進單位,玉斗鎮茶葉研究會獲省科普惠農先進農技協。這年,全縣中小學開展創建科技教育示范學?;顒?,永春職業中專學校被授予“泉州市青少年科技教育示范學?!狈Q號。同這年,全縣舉辦科普知識圖片展12場次,組織義診、健康保健咨詢、科技咨詢、實用技術講座、科普報告20場次,開展科普知識競賽、科普旅游、科普文藝表演8場次,累計發放各種科普資料5多萬份,參加活動群眾達21萬多人次,受教育學生24萬多人次。全縣科普活動覆蓋面達到常駐人口82%。東關鎮內碧村李金墩帶領村民進行山地綜合開發,2008年、2009年先后獲評省和全國科普惠農興村科普帶頭人。2009年全縣重新確定25個縣級農村科普示范基地,同時加強對農村科普示范基地建設的指導和培優工作。舉辦為期三天“5·18玉斗鎮品茶能手選拔賽”、“制茶品茶技術交流會”和專家品評會、茶葉購銷洽談會活動。這年,玉斗鎮被省科協評為第三屆福建省科普先進鎮。同這年,建立健全34個縣級學會、協會、研究會,22個鄉鎮科協,236個村科協分會,5個企業科辦。2009年和2010年,全縣各鄉鎮先后成立各類農村專業技術協會,及科普志愿者隊伍,開展科普咨詢、科普展覽、科普論壇、科普培訓、科普競賽活動,以及健康保健咨詢、科技咨詢、實用技術講座,還有開展科普知識競賽、科普旅游、科普文藝表演。
反邪教協會
根據中共泉州市委常(擴大)108次會議紀要及縣委常委會精神,縣科協會同縣委610辦、縣政法委等單位發起,于2004年8月成立縣反邪教協會籌備組?;I備組提出由黨群界、科技界、社科界、教育界、法律界、新聞界、醫學界、宗教界、企業界等界別推薦專家、學者、有志于反邪教工作的人士組成第一屆理事會的建議。參照泉州市反邪教協會的設置,永春縣反邪教協會辦公室為正股級單位,編制1人,機構為事業單位(全額撥款),掛靠縣科協管理??h反邪教協會于2005年3月3日,召開第一屆全體理事成員會議。理事成員36名,理事長梁文光??h反邪教協會的主要職責是貫徹黨和政府反對邪教組織的方針政策和重要指示精神,承辦有關團體和部門委托的工作和任務;舉辦反對邪教的報告、講座、展覽,揭露邪教組織的邪惡面目,喚起公眾對邪教的警覺;參與省市乃至國際性的反邪教活動,加強與國內外民間反邪教組織的聯系與交往等。
從縣反邪教協會成立開始,在市反邪教協會和縣委610辦公室的指導下,按照建設“平安永春”的要求,圍繞反邪教工作的總體部署,團結動員社會各界的民間反邪教力量,開展農村反邪教警示教育,成為永春縣民間反邪教戰線的一支主力軍。
協會成立后,牽頭組織協會相關理事成員單位,深入到鄉鎮、村居(社區)、學校等,開展以“崇尚科學,反對邪教”為主要內容的農村反邪教警示教育。深入農村開展“察民情、解民憂、辦實事、當先鋒”主題實踐活動,共參加走貧訪苦800多戶,送溫暖、扶貧濟困資金48萬多元,直接贈送農民《農村反邪教警示教育宣講提綱》和《宣傳畫冊》等科技資料1.2萬多份(冊)。同時,牽頭協調協會理事單位開展綜治宣傳月、送法進村入戶、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活動;還與成員單位逐步形成上下聯動、協調有力的反邪教基層組織網絡,有效擴大了反邪教協會工作的社會影響。
生態科普館
被譽為閩南西雙版納的生態旅游區——牛姆林,是福建省科普教育基地、生態教育基地。
生態科普館分五部分,即昆蟲植物標本區、百草園區、瀑布溪流區、森林區和溶洞。
昆蟲標本區里有五彩繽紛的蝴蝶標本、各種各樣的昆蟲標本及名貴珍稀的植物標本。
百草園體現了牛姆林的“奇特珍稀”的生物多樣性和獨特性。蘭花在牛姆林有幾十種,其中有好幾種是非常名貴珍稀的。百草園區有梅花鹿、黃麂,還有狼、狐貍、野豬、穿山甲也在百草園中。
瀑布溪流區是模擬牛姆林的蝴蝶瀑布泉而做的,里面有百鳥歡唱,瀑布飛掛。瀑布的周圍鳥啼泉鳴,蜂飛蝶舞,成雙入對的鴛鴦,及野鴨、青蛙、龜、白鷺、蒼鷺、翠鳥等動物自由自在地活動著。
移步換晃,離開蝴蝶泉來到虎嘯豹叫的森林區。深山野林里有虎、豹、蛇、蘇門羚、大靈貓、小靈貓等許多珍稀動物。樹上好多小鳥,喜鵲、畫鹛、白頭翁、斑鳩、白鷴、紅嘴藍鵲、孔雀……
生態科普館中有板根現象、絞殺現象,青錢柳、情侶樹。如置身于牛姆林山中,既可以看到南亞熱帶雨林的奇觀,又可領略中亞熱帶綠闊葉林的雄姿。
牛姆林的溶洞景色非常優美。石灰巖層經過千秋萬代的演化才形成栩栩如生的石筍,洞內蝙蝠倒掛金鐘,石灰巖層層疊加的褶皺現象更加富有詩情畫意,也給生態科普館增添了不少神秘感。
走出了溶洞,就可領略牛姆林的自然風光,人們在生態科普館的啟示下,又在大自然的美妙杰作中得到非凡的享受。